土壤污染詳查工作紛紛推進
自2016年5月28日國務院印發《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土十條》)一年多來,環保部牽頭成立全國土壤污染防治部際協調小組,制定了工作規則和工作要點。同時,強化《土十條》目標考核,與各省(區、市)簽訂目標責任書。
今年8月份,環保部會同財政部、國土部、農業部、衛計委聯合編制了《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詳查總體方案》,并經國務院批準印發各地實施,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在地方上陸續啟動。
據了解,組織開展全國土壤污染狀況的詳查,是“土十條”的一項重點任務。其主要任務是:要在2018年底前,摸清農用地污染的面積、分布及其對農產品質量的影響,掌握重點行業企業用地中的污染地塊分布及其環境風險情況。此外,按照“土十條”的要求,到2020年完成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詳查以后,最終結果將按照程序向社會公開。
2014年,環保部會同國土部公布了《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調查結果顯示,全國土壤污染狀況總體不容樂觀,部分地區土壤污染較重,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突出,全國土壤總的點位超標率是16.1%,其中輕微、輕度、中度和重度污染比例分別為11.2%、2.3%、1.5%和1.1%。
今年6月份,環保部土壤環境管理司司長邱啟文介紹說,“由于土壤具有較大的空間特異性,這個比例并不代表污染面積的比例,僅能從宏觀上來反映我國土壤污染的總體情況。目前,我們正在會同有關部門抓緊開展全國土壤污染狀況的詳查,進一步摸清土壤污染的面積和分布,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提供堅強的基礎支撐。”
環保部介紹,本次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詳查主要圍繞有色金屬礦采選、冶煉、石油開采、石油加工、化工、農藥、焦化、電鍍、制革等土壤污染重點行業展開。同時,環保部會結合土壤詳查結果,邊查邊用,針對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高的地區,督促地方政府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及時采取風險管控措施,確保農用地和建設用地的土壤環境安全。針對土壤污染風險高的企業地塊,將結合地塊詳細調查,提出有針對性的污染防治、風險防控等措施。
耕地修復立足“三位一體” 目標:實現“1+N”綜合效益
11月13日,全國耕地保護工作會議在江蘇南京召開。針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耕地保護工作,國土部副部長曹衛星表示,各地要進一步創新思路和舉措,構建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的耕地保護新格局,完善管控、建設、激勵多措并舉的耕地保護新機制。
據統計,2016年至2017年,國土部聯合農業部部署開展全域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全國共劃定15.5億畝永久基本農田,超過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15.46億畝保護目標。特別是城市周邊劃定保護比例由45%上升到60%,與森林、河流、湖泊、山體等共同形成城市生態屏障,拓展了城市綠色空間,成為城市開發剛性約束的實體邊界。
五年來,全國累計新增耕地2400多萬畝,整治后的耕地質量平均提高1到2個等級,農田產出率普遍提高10%—20%,新增糧食產能約440億公斤。
在推進耕地保護工作過程中,得以直接提升的不僅僅是耕地的數量和質量。在堅持“有保有壓”的政策基調下,各地對國家鐵路、公路、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實行先行用地、補充耕地承諾等支持政策,完善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用地政策,實行用地審批綠色通道。
土壤修復開啟萬億市場空間 技術支撐和資金支持尤為關鍵
分析人士認為,伴隨土壤修復行業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土壤治理需求有望加速釋放,土壤修復市場在“十三五”將迎來發展高峰期。不過,目前國內土壤修復行業還剛剛起步,仍需要從環境調查、風險管控、治理與修復等環節構建和完善整個產業鏈條。其中,技術支撐和資金支持尤為關鍵。
今年5月,中石油長城鉆探工程公司與哈爾濱工業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在合作框架當中,哈工大研發的多梯度耦合污油泥處理技術是其中亮點。據悉,在石油開采及生產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含污油泥,是石油及石油化工工業產生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哈工大研發的污油泥處理技術,利用空化作用、海綿效應等,通過時間和空間的多尺度優化,實現油、泥的高效分離。處理后固體含油率低于1%,具有污油泥處理效率高、安全環保等特點。
除了技術,針對土壤修復的資金支持力度也在逐漸增長。11月23日,環境保護部召開11月份例行發布會,環保部規劃財務司負責人尤艷馨表示,今年中央財政安排的環保專項資金規模預計將達到497億元,圍繞水、大氣、土壤污染防治以及農村環境整治、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等。
其中,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65億元,主要用于31個省(區、市)土壤(含重金屬)污染防治,新啟動一批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技術應用試點項目,加快推進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區建設。“十三五”以來,中央財政累計安排專項資金150億元。
在重點生態保護修復治理方面,進一步擴大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范圍,中央財政在去年支持4個項目基礎上,今年已安排20億元,支持青海祁連山重點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另有一批項目正在報批中。該資金主要用于礦山修復治理、土地綜合整治與修復、自然植被恢復等,在遵循自然規律、跨部門協作、系統治理保護等方面邁出了新步伐。
受到‘土十條’等政策影響,土壤修復的產業規模正在逐年增加。2015年產業規模只有30億,2016年增長至90億,預計2017年產業規模有望達到240億。
業內人士分析,2017年,“十三五”階段整個土壤修復市場空間有望突破1000億元。從長期來看,整個產業可達萬億規模。鑒于行業剛剛起步,未來仍需要若干綜合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和一批有活力的中小企業來整體推動。
--本內容由智匯中經(上海)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真實提供,智匯中經提供:可行性研究報告、 扶持資金申請報告、 節能評估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項目建議書、 社會穩定風險評估、 商業計劃書、 立項申請書、 安全評估報告、 項目實施方案等業務咨詢工作。